總有一種真情讓我感動
三十年從教,一路走來,有風有雨,也有彩虹陽光,更有理想追求,因為在這條從教的路上,總有一種真情讓我感動。記得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一段話:我搞了一輩子教育,早就將教育看成自己的生命,生命和使命是結伴同行的。我最大的希望便是學生們能夠享受到真正的優質教育。今天,當我自已走過了30年從教之路的時候,終于感悟到這段話中蘊含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將教育視作生命,并將珍貴的生命與崇高的使命結伴同行,讓學生享受到真正的優質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這種境界是高尚的、美好的、也是可以到達的。當你進入到這種境界,總會時時被一種真情所感動,這種感動促使你終身有所追求,也讓你時時享有幸福和快樂!
一 終身從教的理想來自對父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如果說三十年的從教之路,成就了我教育人生的價值和幸福,那么,我應該永遠感謝并銘記在心的是我的父親,一位在抗日戰爭年代就從事黨的教育工作,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教育工作者。
在一段難以抹去的孩童記憶里,父親留給我的是伏案工作的背影;是那厚厚書籍中一行行紅色的眉批;是他把自己僅有的一套棉衣褲送給老工友時那關切的神態;是工作到深夜回來時悄悄的腳步聲;是遺書中留下的對教育的忠貞,眷戀和對子女的殷切期望……
文化大革命中,時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教育局長的父親成為走白專道路的推崇者,被打成“三反分子”、“走資派”,含冤離開了我們。迫于政治壓力,也因為擔心子女的前途和命運,母親把父親近千本教育藏書捆捆扎扎賣給了廢品收購站。也許是冥冥之中父親的意愿,竟有兩本書被留了下來:一本是《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一本是《列寧教育文選》。在那段插隊的日子里,被剝奪了上高中權利的我偷偷藏起這兩本書。也就是從那時起,我萌發了子承父業一定要當教師的愿望。我要用善良和人格教育出正直的學生,讓教育的悲劇不再重演。
父親留下的兩本書伴我走過從教之路的春夏秋冬。1973年,作為可教育好子女,我成了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的工農兵學員。1976年2月,我又回到母校如東中學任教。我還清楚地記得,30年前初為教師的我,卻不知怎為人師。心里總想,如果父親在世該多好。從教的路上父親雖離我遠去,但父親的精神總時時激勵著我,父親的生前好友和同事們給了我慈父般的關懷和教導。最難忘父親當年的老同事蘇國光老人的諄諄教誨,晚年的他雖重癥纏身仍為我收集德育工作方面的資料,為我出謀劃策指點迷津;最難忘父親當年的老搭檔劉克勤老人的悉心指點和循循善誘,今雖年事已高仍壯心不已;最難忘父親當年的學子們講起老師時的那種真情,那種懷念,那種敬佩,使我知道了父親的清廉,父親的敬業,父親的學識,父親的慈愛。父親是我做人的一把尺,父親是我心中一尊矗立的碑。
三十年的從教之路,也曾有過改行從政的機會,也曾經歷過風風雨雨,也曾 有委屈和迷惘,但讓我始終堅守在教師崗位的是父親對教育的忠誠之情,這種忠誠之情流淌在我的血脈里,化作了我對父親永遠深切的懷念和終身從教的理想。
二 摯愛事業的源泉來自純真質樸的學生之情
學生是我一輩子都愿意閱讀的一部書;學生是我一輩也讀不完的一部書;學生是讓我一輩子感動的一部書。從三十年前學生們喊我“姐姐”,到今天學生們喊我“樊奶奶”。我知道,人是無法抗拒生理衰老的,但是濃濃的學生之情總使我充滿活力和朝氣,雖然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從無半點悔恨之意。我愛老師這個稱謂,我更愛我的學生,因為摯愛事業的源泉來自讓我感動的純真質樸的學生之情。
前不久的一天傍晚,高三的幾個女生接連不斷來到我的辦公室,這是常有的事情。她們分別向我訴說著自已的苦惱、煩悶、擔憂,希望從我這里得到安慰,鼓勵和力量。一直到8點多鐘,當我在辦公室里端起粥碗時,又一個學生推門進來,她看到我剛吃晚飯,輕聲細語地說,樊老師,你是不是經常這樣?這樣不行,你要當心身體啊!好多次了,學生總是這樣對我說,每次聽到這樣話語,我都會感動好一陣子,得到來自學生的關懷,讓我感覺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2004年春,有一個高三的男孩,第一次來到我辦公室時,眼淚汪汪告訴我他一連串的不幸。這位農民的孩子因在父母的打架吵鬧聲中長大而感到自卑;覺得有口臭的毛病,同學的疏遠讓他心里痛苦;暗自喜歡班上一個小女生,心里有種象做賊似的感覺,明知不好又控制不住這朦朧的感情,自責而煩惱;臨近高考,成績的忽上忽下使他對前途感到擔憂。面對學生的坦誠和信任,我很感動。以后的日子里,我總是在他稍有空隙的時候,一次次與他談話,和他共同上網進行心理咨詢,指導他如何處理一件件難事。他終于成功了,并以666分的優異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他激動地對我說,樊老師,你就做我媽媽吧。我跟他說,是你的真誠和信任感動了我,老師不過是盡了一份心,你應該孝敬撫養你的媽媽。
工作中也總會碰到一些讓人討厭讓人嫌的問題學生。但是,當你和他們真誠相處,就會發現他們身上也有許多讓我們感動的事情。2003屆有一個姓張的男孩,成績差不說,還天天惹事,不是打人,就是曠課、說謊、破壞公物,沒有一個班主任愿意收他,家長也無法可想。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我好說歹說使一位班主任終于答應收下他。有一次宿舍檢查,我發現他的鋪位特別干凈,特別整齊,和他留我的印象完全兩樣,我抓住這樣事好好表揚了一番,并和他訂了“君子協定”:每周談話一次。他很守信用。三年下來,他變了,并考上了蘇州大學。他動情地說,我一輩子要記住兩個老師,一個是樊老師,一個是我的班主任張老師。”
學生讓我感動的事情很多很多。2000年元旦,那是我最難忘而幸福的一天,也許是做老師的人才能體會到享受到這樣的幸福!那天中午我從校門外回來,傳達室的同志喊住我“有你包裹”。我怎么會有包裹?打開一看,一條人造鵝卵石的健身路,還有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樊老師,我是伊勤。上次回家鄉看您,發覺您老了。在上海一百商場看到這種健身路,挺適合您的,多鍛煉,多保重。”更讓我感動的是到了晚上,電話鈴響了,來自加拿大的袁小霞的電話“老師,新年到了,向您問好……。”放下電話不久,鈴聲又響了,來自美國黃衛的電話“老師,真想您”,幾十分鐘聊過去了,純真的師生情意久久不斷。畢業了20年的學生還記著我,是一種幸福。那一天,連我的愛人都被感動了。
有人說,你對學生真好,不管什么學生,你總是那樣熱誠、真心。對人真誠的品質,對學生質樸的情感源自我插隊的那段生活經歷。1968年8月,我在本縣南坎公社插隊。潮濕的海風,苦澀的海水,泛堿的海灘,物質條件非常艱苦,然而,熱情誠實善良的農民使我感受到了人間真情。大字不識一個的曹水水,是個貧雇農的女兒。勞動時她總是多鋤幾行草,把我帶上一并前行。田間休息時,她總會從口袋里拿出幾塊饅頭干,塞在我的手里,讓我不再饑腸轆轆。三十多年過去,她已遠嫁他鄉,據說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從來沒有想到有恩于我,找我幫一個忙,做一件事。每每想到這件事,我總會想到感恩——熱愛我所有的學生們。
我總覺得老師對學生的愛,那是一種責任,而學生對老師的愛那是一種真情,這種真情使老師的靈魂得到凈化和升華,使老師對學生的愛更無私,更理性,更純真,更久遠。我曾經在給青年教師作講座時講過我對師愛的理解。我認為:對老師來說,干部的子女你要愛,因為他是你的學生,但普通百姓的子女你更要關愛,你的這種關愛會讓他們感受到平等和無私;成績優秀的學生你要愛,因為這是人之常情,但學習困難生更需你的關愛,你的這種關愛會讓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父母雙全家庭幸福的學生你要關愛,因為你的愛不同于父母之愛,但是單親家庭的子女更需要關愛,你的關愛可以撫平孩子心靈上的創傷,讓他們享受完整的愛;老板的子女你要關愛,但不能有銅臭味,下崗職工的子女你更要關愛,用你的愛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和真情。
三十年的從教之路,基于一次次與學生心靈的對話,基于對學生成長規律的不斷探索,我以為,讓我們熱愛教育事業的動因也許很多很多,諸如對教育戰略地位的認識,個人的職業理想的選擇等等,但追根溯源,能讓我們終身從教而不悔的源泉來自讓我們感動的學生之情。這種日久彌堅的學生之情會讓你對教育事業更加珍愛,更加執著,因為你能從學生的這種真情中感受到你的人生價值,你能從這種真情中感受到生命的不老和事業的永存。
三 不斷求索的動力來自胸襟博大的同事之情。
1984年11月,34歲的我擔任了學校書記,一晃二十一年。當年我在就職演講中說的許多話都已記不清楚了,但有一句話至今仍銘刻在心:同志們,讓我們共同努力,面包總是會有的。二十多年后,學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一所在省內外有較高影響力的名校。我與學校共同成長,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中學政治特級教師,南通市名教師;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為學校的管理者。回想自己的成長歷程,我由衷感謝與我朝夕共處胸襟博大的同事之情。
還記得剛當上書記不久,年輕淺薄的我不時流露出一點驕傲的情緒。可有一天,一位同事的一句良言讓我清醒了許多:別以為在初中得了教學獎,就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到高中來上課。那時候,我分管初中部并在初中政治教學方面已經頗有影響,在市里也小有名氣,中考政治成績連續6年在縣里名列第一。“忠言逆耳利于行”,就這句話激發了我再攀高峰的欲望。我拼命學習,努力實踐,中文系畢業的我徹底改行教政治,從高一教到高三,并成為縣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我深知半路出家功底淺,45歲時進修碩士研究生課程,并成為為數不多的優秀學員,51歲時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學政治特級教師稱號。二十年過去了,我總是從心底里感激那位同事,沒有那句“刺耳”的話,或許我不會有這樣的感悟: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學校管理者,首先必須成為一名學習型、學者型、科研型的優秀教師。
三十年的求索之路,我在中學德育天地中耕耘勞作。學校這方沃土給我智慧和力量。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校“三校三課”的經驗在全國推介,到九十年代初形成“課程滲透——環境熏陶——活動強化——實踐養成——管理保證——科研提升”德育運行機制;從九十年代中期德育科研的強勁推進,到新世紀初德育活動課程研究豐碩成果的取得;從二十年前第一篇文章的發表到今天數十萬文字及兩本專著的出版,我一步一個腳印向學者型、科研型的德育工作者目標邁進,傾注了心血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三十年的求索之路,我在三尺講壇上耕耘勞作,逐漸形成了“激活主體,誘發創造,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教學風格,人格和學識在學生的感動中得到升華。學生們喜歡我的政治課。至今,老學生們回母校時還說:樊老師,那枯燥的原理經你講出來總是那么吸引我們,那么風趣幽默。時過境遷,學生們還記著我的課,那是對我最大的褒獎,那是含金量最高的獎勵!
也許像我這樣在自己中學就讀的母校工作30年,并當了21年黨委書記的人在全省為數并不多。我之所以在這塊我摯愛的土地上樂此不疲的求索奮斗,源自同事們的博大胸襟和信任理解之情。記得2004年5月召開黨員大會,學校黨委進行換屆選舉。我怎么也沒有想到,我以滿票當選。這種信任和支持讓我久久的感動,成為我不斷奮進的動力。我沒有理由不拼命工作,我沒有理由辜負同志們的希望和信任。
感謝我的父輩,感謝我的學生,感謝我的同事,從教的路上總有一種真情讓我感動,并由此產生出一種對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不斷加深對教育真諦的感悟,讓我時時享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和快樂!
2005.4.28
(樊志瑾,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黨委書記、副校長。江蘇省中學政治特級教師,南通市名教師。曾獲得全國家庭教育優秀園丁,江蘇省優秀德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